首页 > 热点 > 正文

微观生物如何改变宏观世界?医学发展有了新机遇-每日快看

过敏人群为何越来越多?人工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术后为何会有感染风险?活菌药物如何为慢性病治疗带来希望?这些问题都与“微生物”息息相关。

在5月20日举办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生物感染与转化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侯立安院士、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务副会长姚军、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主任谭映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生物感染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长庭等专家共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微观世界”。


(资料图片)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生物感染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长庭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生物感染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长庭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通过微生物基础研究,可以研发疾病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微生物学技术可帮助预防和控制疾病爆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常德表示,需要搭建好一个平台,做好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转化,让基础学科更好地为临床服务,造福人类。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常德

基础:用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开细胞工厂

正如动画片《细胞工厂》中运送氧气的红细胞,与细菌战斗的白细胞,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名为“身体”的世界发挥不同作用,维护其健康运转。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也利用细胞的特点造福人类生活。

沼泽红假单胞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青岛农业大学杨建明教授团队将这一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生产合成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比如首次以大肠杆菌为底细胞、丙二酸为底物,生物合成3-羟基丙酸;二氧化碳与甘油共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最终产量是初始菌株产量的87.4倍。宏观来看,该团队的“光合固碳产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要求,面向工业废气处理的市场需求,对产业有颠覆性变革。

转化:微观生物也能改变宏观世界

核酸检测这一POCT(即时检验)技术似乎退出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但其实生活中的“微”检测处处都有这项技术的功劳。

军事研究院教授杨瑞馥在本次大会上谈到,微生物种类多、检测时间长是微生物检测的两大难点。检测灵敏度更高、检测操作更便捷、数据更智能、可及性更强、检测采样非接触、检测溯源一体化会成为POCT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微生物和人体平衡之间的研究会影响整个医疗的发展,也是医学革命的重大机遇,这是杨瑞馥在多年基础研究与转化工作过程中最深的感触。

在微生物领域,活菌药物是另一个基础研究转化要点,这类生物活性产品可以预防治疗人类疾病和适应症,有广阔前景,可以为肥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2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皮炎等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临床:细菌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为适应生存,细菌与抗生素不断抗争,形成一种独特的膜结构——生物被膜,北京安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朱光发将这种膜结构比喻为细菌的堡垒,通过物理抵御、生物抵御、遗传抵御等方式,让细菌拥有独特的耐药机制,导致临床治疗困难。

朱光发介绍,临床中相当一部分生物感染都与生物被膜有关。气管插管、人工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等都可能出现因生物被膜而产生的感染,比如金葡菌在心内膜和心脏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被膜引发感染。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感染也与此有关。这类感染需要选用敏感性高、穿透力强的抗菌药物。

过敏:人体与微生物的失衡

微生物的减少可能是过敏症增加的原因之一。刘长庭介绍,抗生素的频繁使用、饮用含氯洗涤剂的水、城市环境中缺乏自然微生物等情况,都会导致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降低,影响免疫反应形成和调节,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发生过敏性反应。

而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可以改变肠道菌群平衡,浸润性疾病发病率越高,肠道菌群中微生物多样性越低。因此,保持身体内外的微生物平衡,能够有效预防过敏症发生和复发,并促进健康生活的整体维护。

责编:李益萌

主编:邱越

校对:李欣

标签:

上一篇:环球热资讯!锂电池板块涨0.4% 贝仕达克涨13.78%居首
下一篇:最后一页
快讯
热点
精彩推送
社科